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

臺灣島史



    上禮拜五(9/12)從新聞上看到曹永和老師逝世的消息,很感慨。碩二上的時候因為旁聽張隆志老師「臺灣史學史」課程, 有幸能夠去參觀曹老師家的地下書庫,並且跟同學們一起與曹老師合照。想想距離現在還不到兩年。還記得進入曹老師的地下書庫時真的令人驚艷,藏書量多到要製作書目、編號,已經跟圖書館沒甚麼差別。當時我在書架之間真的覺得:「一個人一輩子能夠認真念的書最多就是這樣了吧。」現在回想起來彷彿能夠理解甚麼叫做「生也有涯,知也無涯」。
    曹永和老師的「臺灣島史」的概念,仍然會持續指引著臺灣史研究應當朝向的方向吧。

以下做個摘記:《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》

歷史是由「人、時間、空間」三個因素互動、交織形成的。──頁445。

臺灣統治主權曾經多次更換,從人民的立場來看,政權的更迭幾乎與人民的意願無關;而一般人處身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中,卻又往往受限於時代,僅能被動地扮演當代的歷史角色。猶如我們若以非臺灣人民的立場研治日本時代的臺灣史,便會發現要給予一個時代、一群人或某些個人的行為公正合理的評價,是如何不容易的事!──頁446。

在臺灣這個島嶼上,在不同的時間段落內,因為國際情勢的變化、生產方式的相異、活動人群的複雜、經濟交流項目的替換,而呈現各時期不同的社會特徵。如果我們像過去一樣,太注重政治的變遷、漢人的觀點,而不知該考慮到:臺灣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,從史前時代起,便有許多不同種族、語言、文化的人群在其中活動,他們所創造的歷史,都是這個島的歷史;那麼,臺灣歷史的研究便難以超越政治化的限制。若是我們能換個觀點,以臺灣島上「人民的歷史」作觀點去探究,或許能夠另闢蹊徑。──頁448。

歷史是「人、時、空」三個因素互動,交織形成的結構、事態和事件。......對於人以外,歷史學家應當重視關心空間,......我們在做歷史研究時,應該周全地考慮這「人、時、空」三個要素的各層面,儘量擴大領域、視野,不要侷限在某單一的觀點上,要架構出結構性(structural)、總體性(total)、全球性(global)的史觀來。──頁456-457。

多元的族群關係頻繁的政權交替。形塑了臺灣史複雜的有機內涵。然而,......前者導致了漢人中心主義偏狹的族群觀;後者使臺灣的社會經濟史研究缺乏一致的連貫性。首先,漢人中心主義方面,......以多元的族群視野,來豐富、拓展臺灣史的研究內涵,無疑是相當重要的。第二,社會經濟史的延續性。......社會本身的連續性,不會因為政權轉換而立刻處於斷裂的狀態。因此,考察臺灣的社會經濟課題時,應該注意的是在表面的政權轉換交替下,社會本身的連結(articulation)過程, 而非單純地視之為斷裂性的。──頁467-469。

臺灣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,在這舞台上,有各種人物於不同時間出來扮演與消逝。......今天和明天的演員有承繼和取代之別,也有「我」類和「非我」類之分,然而演員消逝後舞台仍然存在。如果只注重個人的政治變遷。政權的更替,就會有歷史斷層的產生,整個社會經濟也不會有所連貫。所以我曾提出「臺灣島史」的觀念,以生息於臺灣島的人民為主題,來看臺灣的歷史。──頁474。

過去清朝的社會紛爭,植因於不同祖籍的認同和土地等糾紛,這種祖籍認同,或血緣社會、地緣社會,大概是全世界共同的傾向。現在的傾向是對於生活認同的生命共同體。......其認同不是族群,是對於自由民主生活的認同。臺灣的各族群也應是生活在臺灣、根植在臺灣,有認同在臺灣建立自由民主的生活,融合為生命共同體之必要。──頁478。

我認為關心這片土地上的所有族群,遠比關心特定族群來得重要;因此,我的研究主體,由原本的特定族群調整為土地。凡是在這片土地上活動過的所有族群,都是我在研究上的終極關懷;基於這樣的想法,我認為歷史應該跟土地有所結合,所以,我提出了「臺灣島史」概念,以此概念架構臺灣史研究的主體性。......在強調「臺灣島」做為研究主體的同時,臺灣對外的文化與經濟交流,及臺灣與世界的關係,也成為個人研究臺灣史時關心的面向。所以我的臺灣史研究,不是故步自封的本土沙文主義,而是在本土化國際化的雙重視野並置下,展開與世界的對話。──頁480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 從以上的摘要來看,「臺灣島史」的概念似乎可以提煉成以下幾點:

1. 「臺灣島史」是以臺灣為獨立的歷史舞台(也就是臺灣這塊土地)的歷史。
2. 「臺灣島史」是「人民的歷史」。
3. 「臺灣島史」注重多元的族群關係,與政權更迭過程中臺灣社會的連續性。
4. 「臺灣島史」注重「人、時間、空間」相互的互動、交織。
5.  在「人」的定義上,包括在臺灣活動過的所有族群。並希望各民族有對於自由民主生活的認同,方能融合為一生命共同體。
6. 「臺灣島史」是本土化與國際化並置。以臺灣為主體,研究臺灣對外的經濟、文化交流,以建立結構性、總體性、全球性的史觀。

    「臺灣島史」的「人、時間、空間」,應該可以解讀為「人(多元族群)、時間(政權更迭下的社會連續)、空間(臺灣為主體的國際區域關係)」。由於政權的更迭與人民的意識無關,因此在將「由上而下式」的以政權更迭為主軸的歷史脈絡剔除之後,方能掌握到具有主體性之臺灣史。即,具有臺灣主體性的歷史就是生活在臺灣島上臺灣人民(各族群)之歷史。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